您好,欢迎您来河南大都市!
河南大都市

多学科协作+精准控“炎” 重伤患者勇闯生死关

来源:阅读:-2025-09-29 14:41:15
分享:

一名因严重车祸导致腹腔多重耐药菌感染、生命垂危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屡次手术无效、转诊多家医院均告病危之际,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多学科团队迎难而上,以一场跨越数周、与感染抢时间的生命救援,最终凭借负压引流技术的创新应用和紧密协作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复查结果良好。

转院之际 感染失控、手术陷两难

该患者因车祸外伤历经多次手术,但病情不仅未见好转,还因难以控制的腹腔感染引发感染性休克,生命体征岌岌可危,需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

转至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重症医学科(外科)时,经专家团队评估,患者持续高热、心率过快,引流管口不断流出难闻脓液,脾脏坏死感染严重,胰腺周围组织坏死粘连,可能存在胰瘘。多重耐药菌更是让治疗雪上加霜——此时若贸然手术,可能引发感染暴发性扩散或大出血;若不清除感染源,仅靠抗生素治疗,病情只会持续恶化。

多学科会诊 共谋“破局”新路径

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集结胸外科、胃肠外科、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骨科、介入科等进行紧急会诊。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手术风险非常高,但是不行扩创术,取出腹腔内填塞的感染的止血纱布,探查腹腔情况,患者就没有希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体现了河科大一附院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医教中心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副主任郑伟才在全面研判后提出,可将常用于体表创面的负压冲洗引流技术“移植”至患者腹腔与胃肠不相通的独立感染腔隙中,通过持续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从而控制感染,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

这一创新方案获得手术团队一致认可,并决定由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和胃肠外科联合实施操作,重症医学科(外科)统筹生命支持与抗感染治疗,实现多学科无缝衔接。

五次精准引流 感染终得控制

方案落地的过程,是对医疗团队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由于腹腔内结构复杂,且患者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引流管的放置位置、负压压力的调节、冲洗液的配比都需要精准计算。

在首次联合手术中,团队按原切口谨慎探查,避开正常脏器,成功将多根引流管精准置入患者腹腔感染腔隙。随后,持续负压冲洗引流系统正式启动——如同为患者腹腔装上了一台“清创引擎”,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被源源不断地引流出体外,感染负荷逐步降低。

经过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连续五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患者的病情于术后14天迎来关键性转折——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指标显著下降,腹腔感染与水肿得到有效控制,残余脾脏活力得以保留,胰瘘逐渐减轻,并最终成功愈合。

在感染得到全面控制后,团队再次为患者实施皮瓣移植手术,顺利封闭腹腔外口创面。至此,这场持续数周的“生命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康复背后精准控“炎”与多学科协作是制胜关键

“这次成功救治,再次验证了‘精准控炎是前提,多学科协作是核心’的治疗理念。”郑伟才总结道,“面对复杂危重创伤患者,单一科室的力量有限,只有打破学科壁垒,让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患者需求协同作战,再结合创新技术的精准应用,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治疗难题。”

此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创新性应用,不仅为类似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更彰显了河科大一附院在复杂危重创伤救治领域的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名片

郑伟才副主任医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病区)、整形美容科(门诊)副主任

坐诊时间:

星期一、星期四(一三季度)

星期二、星期五(二四季度)

擅长:大面积烧伤治疗、各种慢性创面修复、瘢痕畸形整形、体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大面积坏死性筋膜炎治疗等,特别是在难愈创面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谢雅敏 梁靓 张静)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
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XML地图 TXT
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henands.cn, All rights reserved.